关于春联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春联来源于春贴,古人在立春之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春联故事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百节之首”,在中国历史文明中,庆祝春节的习俗很多,但至今最普及的习俗当是贴春联。贴春联,成为人们庆祝春节的第一件事情。每当春节将近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两边贴上崭新的春联,红底黑字,稳重而鲜艳,表达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愿望。因此,《我爱诗书画》栏目今年的春节就推出有关春联的系列特别节目。

关于春联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春联来源于春贴,古人在立春之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另外一种说法是春联起源于桃符,据《淮南子》说,桃符是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做的。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还画上这两个神象悬挂在门两旁。古人是以桃符上书画此二神来压邪的。这也就是中国民间俗称的“门神”。到了公元七百多年的五代,蜀后主孟昶亲手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成为中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但是,到了宋代,“春联”还是称之为“桃符”。联语不限于题写在桃符上,推用在楹柱上,后人名曰“楹联”。宋代以后,“宜春”帖多用联语,且用粉红笺写出,有的集诗经古语,有的集唐宋诗句。“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那是明代的事。

据明代文人陈云瞻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勿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不仅如此,每年大年除夕的晚上,朱元璋还微服私访,看谁家的对联写得好,谁家的写得不好,没写对联的必须补上,有的家庭不识字,不会写对联,他还亲自给写对联。于是,春联遍布当时首都金陵各处。所以金陵又有楹联之都的美誉。自此以后,春节张贴春联,取代了过去挂桃符的习俗。在中国春联的发展史上,朱元璋的提倡,使春联日盛,终于形成了至今不衰的风尚。

兔年大吉
新春送祝福
无联不成春,有联春更浓。在新春兔年到来之际,元月8号上午,《我爱诗书画》栏目开启了写春联送祝福进基层活动。当天,栏目组邀请了书、画家李光发、张国琳、陈萍、文济齐、刘伟一行来到六安市龙兴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给该企业的员工写春联送祝福。




六安市龙兴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位于六安市孙岗镇,距安徽省会合肥60公里;是专业生产汽车变速器壳体的工业企业。公司总经理张家付作为六安市政协委员、金安区人大代表,在大力发展生产、推动企业提质增效的同时,积极助力脱贫攻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帮扶失学儿童5名,捐资助学累计6万多元。公司先后荣获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六安市第五届政府质量奖提名奖、六安市社会扶贫先进企业等称号;是安徽省机电行业“创新100强”、安徽省“铸造企业五十强”企业。


当天,书画家们走访了该公司的生产车间,实地了解企业生产状况,对该公司从一家乡镇集体企业发展到拥有资产规模1.5亿元,员工达280多人,深表赞扬。之后,艺术家们来到该公司的多功能厅开始挥毫,写“福”字,写对联,或即兴创作人物、花鸟等艺术作品,赠送送给企业的员工,送去新春的祝福!


